歌舞是漢族舞蹈形式之壹,是流行於福建普寧、揭陽、惠來、潮陽、陸豐、漳州等地的民間廣場舞。它是南方武術、戲劇和其他地方藝術的結合。中國、香港和泰國也很受歡迎。
作為壹種民間藝術,歌舞的產生、發展和演變很少有文字記載,有記載的歷史只有四五百年,其來源也有許多不同的版本。潮汕地區的歌舞集戲劇、舞蹈、武術於壹體。歌舞屬於漢族廣場舞中的情感舞蹈,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大型集體舞。舞者雙手各持壹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擊打,動作有力,節奏感強。舞會之後,還有壹個歌舞劇,叫做“鸚哥後棚”。
歌舞的起源
關於英文歌曲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包括水滸說、儺起源說、從山東經莆田再入境說、外江戲說、武功練說和綜合說。潮汕民俗儀式列出了關於歌舞起源的幾種說法,包括從古代祭祀儀式儺舞,從山東省大骨子秧歌等傳統戲劇的演變,以及為抵抗有權有勢的官員而創造的武術。
也有學者認為“南舞北向”的歌舞是中原文明南傳與嶺南本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相傳南宋時期,中原軍隊南下,將山東姑子秧歌、鳳陽古畫等北方秧歌帶到了今天的潮汕地區,並與當地文化融合後,形成了歌舞。有人認為秧歌的“陽”字與潮汕方言中的“英”字相似,久而久之便在民間流傳並轉化為“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