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扁食:在江蘇董賢鎮,許多人會在中秋節吃扁食,壹種由面粉和糖制成的食物。它與餃子、餛飩同源,比餃子更精致,比餛飩更有料。在中秋節烹飪扁平的食物象征著趕走厄運,消除負能量。
蒸羊吃包子:中秋正好是秋收時節。北方很多家庭會用新麥磨成的面粉蒸各種饅頭,分給家裏的親戚朋友或者自己食用。
蒸年糕:人們常把莆田、仙遊稱為莆仙。莆仙中秋節前,家家戶戶都會做壹個糯米糊,用金水蒸。金水其實是用幹稻草和幹黃豆枝葉燒成灰,用水過濾成堿水。因為蒸出來的糯米色澤金黃,所以叫金糯米。
中秋節的歷史發展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秋味祭祖活動在先秦時期就已存在。七月半祭祖的習俗是當地文化的產物,包容性的節日更為復雜。它不僅是民間的秋味祭祖節,也是道教的中秋節,佛教的玉蘭本節,是民間、道教、僧侶三結合的節日。
農歷七月,莊稼熟了。在中國的壹些地方,自古以來就有在這個時候舉行祭祖儀式的傳統。古人在春夏秋冬四時祭祀祖先。在七月,他們提供新收獲的水果、蔬菜、小米和其他谷物,這被稱為“秋季品嘗”,也被稱為“推薦新事物”和“品嘗新事物”,即秋季意味著讓祖先品嘗新事物。
清乾隆《普寧縣誌》說:“說是先人還魂,有鹹衣酒薦。雖窮,不敢缺。”祭品中,衣服是必不可少的。在舊時代,中秋節不僅在信仰維度上意義重大,而且是壹個群眾參與度高、娛樂功能鮮明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