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前3世紀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以佛教為國教以來,在大乘佛教的影響下,1世紀佛像之風逐漸興起。在古印度,氣候炎熱。佛教徒為了在禪修時觀察佛像,在洞穴中鑿洞,在洞穴中放置佛像和佛塔,並在石窟中繪制壁畫,從而創造了石窟寺。石窟在藝術構成上是建築、雕塑、壁畫的結合體,都是圍繞佛陀生平、佛教故事、變故等主題。最初的石窟造像和壁畫只是為了佛教的禪修,後來演變成了以像育人的效果,石窟開鑿越來越宏偉,千年石窟藝術由此誕生。
佛教石窟是在山中開鑿的,所以相信宇宙的中心是須彌山,神靈在山中居住,在懸崖石窟中修行,具有神聖的象征意義。兩者的絕壁在物質形態上有兩層含義,既有世俗生活的隱逸,又表現出隱逸苦練的決心。隱居和苦修的意義也是印度、西域和漢代佛教產生輝煌石窟的原因之壹。漢文化自先秦以來就有隱逸的傳統,兩漢墓葬中有畫像的傳統。漢代畫像磚通向現世之外的神秘世界。很多學者認為,佛教是東漢初期通過陸上或海上絲綢之路,通過西域或東南亞傳入中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