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析研究:壹般選取特定人群,對描述性研究提出的病因或流行因素假設進行分析和檢驗。分為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
3.實驗研究:流行病學實驗在現場進行。將被觀察人群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給予壹定的幹預措施。通過隨訪觀察,判斷幹預措施的效果,進壹步驗證假設。
擴展數據:
社會醫學的教學目的
傳統醫學教育僅限於生物醫學教育模式,強調從生物醫學角度研究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康復技術。
然而,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的死亡譜和疾病譜都發生了或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意外傷害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這些疾病大多與人類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過去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傷寒、天花等急性傳染病,不僅被人類認識到,而且被有效控制或消滅。然而,伴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新的傳染病,如艾滋病和非典,已經成為威脅全世界人類健康的殺手。
因此,僅僅依靠生物醫學技術的作用來有效預防和治療嚴重危害健康的疾病,保護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是不夠的。要充分重視社會因素的作用,充分發揮社會功能,采取綜合的社會健康措施,促進生物醫學技術發揮最佳的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