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最初是由古代祖先創立的,是壹個祭拜龍的祖先,祈求辟邪的節日。傳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跳入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源於古代先民選擇“飛龍過天”作為祭祖、祈福辟邪的吉日,將“祛病防疫”的時令時尚註入夏季。端午節被視為“惡月惡日”,始於中原北部,為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而附會。
端午節的習俗
1,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起源於中國東漢時期。在荊楚地區,人們煮糯米或蒸粽子餅,然後扔進河裏祭祀屈原。這壹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2.龍舟比賽
在大中華地區,日本和琉球,會舉行端午節。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為得不到重用,被扔進了河裏。人們爭先恐後地劃船尋找他的屍體。這壹習俗已經成為許多南方省份最受歡迎的戶外活動之壹。
3.懸掛草本植物(菖蒲、艾草等。)
世俗世界要在天上掛五瑞辟邪,驅除瘟疫,化惡為吉。天空中的五根瑞士手指: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龍舟花。這壹習俗在許多南方省份壹直延續至今。
4.塗雄黃,喝雄黃酒
雄黃酒是用磨碎的雄黃釀造的白酒或黃酒,中國人壹般在端午節時飲用。雄黃可用作解毒劑和殺蟲劑,對蛇、蠍子等昆蟲有抑制作用。這種習俗在北方和南方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