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粽子”和“宗”的發音接近,端午節吃粽子意味著“孝敬祖先”,所以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吃粽子。
2.紀念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人。屈原見國將亡,投古洛河而死,五月五日。人們劃著小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並往河裏撒米,防止魚蝦入侵屈原。所以端午節有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
3.名利雙收
因為“粽子”和“鐘”的音接近,所以有“名勝中”的意思,在古代的學士考試中有功名的意思。通常古代的科舉考試都是在秋天舉行,所以在端午節的時候,可以暗示想取得功名第壹名的人吃粽子。
粽子的種類
粽子包括紅棗粽子、紅豆粽子、豆沙粽子、臘肉粽子、鹹蛋粽子、鮮肉粽子。粽子也有甜、鹹、堿三種口味,有方形、長形、正三角形、正四角等多種形狀。
粽子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東漢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於水中含有“堿”,小米用葉子包起來,煮成四角形,稱為廣東堿水粽子。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的節日食品。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子,米飯中夾雜著動物肉、栗子、紅棗、紅豆等。,品種增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在唐代,粽子用的米呈圓錐形和菱形。明清時期,粽子成為吉祥食品;據說,當時所有參加科舉考試的狀元,都要在去考場之前,在家裏吃專門為他們包好的“筆粽子”,這種粽子看起來像毛筆,諧音“必勝”,才能中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