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東周春秋時期發明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相傳,翟墨用木頭制作了木制小鳥,歷時三年研制而成,是人類風箏的最早起源。後來,魯班在翟墨用竹子來改進風箏的材料。直到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人們才開始用紙制作風箏,稱為“紙風箏”。
到了南北朝時期,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隋唐以來,由於造紙業的發展,人們開始用紙糊風箏;在宋朝,放風箏成為壹項受歡迎的戶外活動。
如今,放風箏在中國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業。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比空氣重的飛行器。
擡升作用
當風箏在空中受風時,空氣會分為上下兩層。穿過風箏下層的空氣被風箏表面阻擋,使空氣速度降低,氣壓增加;上層空氣流通舒適,流速增強,氣壓降低;楊力就是這個氣壓差產生的,這就是風箏能上升的原因。
從上面可以看出,上擡力的產生有兩個要素:風力和牽引力,這就解釋了開頭提出的問題。在風力、牽引力以及由此產生的上升力的作用下,風箏在空中基本保持平衡。
風力的方向基本是水平的,風箏受風的角度和升力的大小都可以很容易的通過升力線來控制。經過幾次練習,放風箏的人將很快掌握控制風箏的技巧:放風箏時,他們通常會牽引和釋放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