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政治要事·儒家
春秋末期孔子創立的重要學派。《漢書·藝文誌》將之列為先秦至漢初“九流十家”之首,說:“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又說其學說“遊文於六徑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崇師仲尼,以重其言,以道最為高”。主張“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政治上提倡“德治”、“仁致”、“王道”,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養。先秦時儒家是百家中較大的學派,戰國時期,內部分為八派,即“八儒”,荀、孟兩派最為重要。秦及漢初壹度消沈。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學說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主流,隨著歷史的變化及統治階級的需要而發展變化。兩漢時有以董仲舒、劉歆為代表的今古文經學和讖緯之學,魏晉時有王弼、何晏以老莊思想解釋儒經的玄學,唐時有韓愈為排佛而提倡的儒家道統說,宋明時有兼采佛道思想的程朱和陸王兩派的理學,清前期有漢學宋學之爭,中葉之後有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辯。五四運動前後,隨著封建社會的逐漸沒落而喪失統治思想的地位。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上影響最大,時間最長,維護了封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是中國封建文化主體,為後代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但近代逐漸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禁錮人們思想的枷鎖,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