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語言包括拼音或英文字母縮寫。具有壹定含義的數字、生動的網絡動畫和圖片,起初主要是網民為了提高網絡聊天的效率或某種需要而使用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特定的語言。
網絡新詞的出現,主要還是看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滿活力的網絡語言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我們可以在公約建立之後接受它們。而如果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很快就會被網友拋棄。
擴展數據:
網絡流行語的例子:
2010 10 10月10,《人民日報》頭版出現“給力”二字,網友驚呼“厲害”。從最初的“火星語”到如今的流行語,網絡語言越來越被大眾接受。
網友將此事視為網絡語言被認可的壹件大事,甚至有網友發問:報紙能否給力帶動網絡語言“轉正”?網民“小瀟雅”說:網絡語言已經不再是小眾語言,而是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少數網絡語言被收入詞典,但這只是其中的壹小部分。我們期待著大部分網絡語言正式“轉正”的那壹天。
2015年9月,為營造文明的校園環境,廣東省中山市三鑫開音學校宣布,禁止網絡流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