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中國民族文化的稀缺性是什麽?

中國民族文化的稀缺性是什麽?

來自《禮記》的壹個文化理念,壹直被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驕傲,那就是“天下為公”。事實上,“天下為公”並沒有成為大多數人心中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而這恰恰是中國人最稀缺的文化資源。“遍天下,豈非王者之地”是先秦最主流的政治文化觀念。後來,備受推崇的秦始皇統壹了中國。他“開始”了什麽?歷史事實回答了:壹個又壹個“家是天下”;漢、唐、宋、元、明、清屬於某壹家!壹代又壹代農民革命的理想目標,不過是“他能取其位”的另壹個“家天下”。文革十年,在“與傳統文化徹底決裂”的旗幟下,許多優秀的民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受到重創,但很奇怪的是,支撐文革開始和延續的負面因素恰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這再次證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超級穩定的,它能夠適應歷史的變遷,以新的方式生存。每壹次改造,都會變得更加耀眼,更加吸引人;它的負面因素破壞性會更大。中國幾千年“家天下”的“風格”,就是以帝國專制主義為中心的等級觀念和制度。他長期受教育、培養、熏陶的文化特征是按等級分配真理的真理觀和“與權力並駕齊驅”的認知方式。總之,大小高於真假,上下重於善惡,高貴勝於美醜。是真是假,是善是惡,是美是醜,如何認識,如何判斷。不是靠實踐,不是靠獨立思考,而是靠聖旨,靠大人的態度,靠失察的決定。沒有這種民族文化心理,文革就不可能發生,更談不上持久。對此,只有敢於面對,敢於分析,敢於顛覆,民族文化才能獲得新生。(摘自第四講)
  • 上一篇:舊傳統力士紋身手稿
  • 下一篇:我的名字用來讀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