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層來看,中國社會是地方性的."在這壹章中,費孝通將中國社會的基層定義為農村,它有三個特點:
第壹,“鄉下人離不開泥土”。農村人以務農為最常見的謀生方式,因此最了解土壤的價值。
第二,流動性差。以農業為生的人“粘在土地上”,並不是指農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指人與空間的關系是不流動的,他們搬到了另壹個地方,各自保持著隔絕和分離。
第三,熟人社會。鄉村社會這種緩慢的人口流動,使得鄉村生活充滿了“鄉土”特色,住在鄉村,留在鄉村。
擴展數據
在本書中,作者把中國農村看作是包含在中國具體的傳統基層社會中的壹個特殊部門,支配著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中國的事實說明了農村社會的特點。
費孝通認為中國社會在基層是地方性的。以土地為基礎的鄉村社會,人口流動率極低,導致了村落之間的隔絕與分離。“鄉村社會在當地的限制下,變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人們在熟悉的環境中成長,代代相傳的社會習俗指導著他們的行為。
在這個社會裏,語言足以傳遞幾代人的經驗,“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從父母傳給孩子”。在此基礎上,費孝通指出,下鄉寫作的困難在於鄉村社會的人們並不使用文字來幫助他們的社會生活,而治愚的根源在於中國社會農村基層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