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強調“禮”,這曾經是中國文化的精髓。禮儀中的很多內容都是通過形式來表現的,比如賀卡。在重要的個人活動或公共假期前贈送賀卡,壹方面形式上莊重,另壹方面便於雙方事先通知對方,方便雙方。所以從漢代開始,賀卡作為壹種傳統形式被保留下來,只是名稱有所變化。
當初賀卡被稱為“名卡”,主要是介紹自己。在西漢,它們被稱為“拜謁”。今天嘉賓見面,被稱為“名刺”。“名刺”壹詞在日本至今仍在使用,是我們常見的名片。
隨著印刷技術的提高,到了90年代,賀年卡已經風靡全國。1991年,郵電部發行的郵政賀卡——獲獎明信片“任申猴年”是我國第壹套將郵票題註由“中國人民郵政”改為“中國郵政”的郵品。到去年年底,正好是壹輪結束。
後來賀卡的花樣越來越多,有音樂的,立體的,彈簧的,連載的。總之只有妳想不到的,沒有妳買不到的。對於7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購買和發送賀卡是年底的壹個重要節目。
但是從1999開始,賀卡的價值壹落千丈。
響應環保號召的人們並沒有因為不買賀卡而減少節日祝福。互聯網的發展為賀卡開辟了壹個新世界。
如果我們在網上送的祝福不比紙質賀卡少,為什麽不面對這樣壹種環保、便捷、個性化的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