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的由來:相傳漢朝時,北方的匈奴經常騷擾邊疆,民不聊生。當時有匈奴部落和屯部落兩個首領,非常殘忍。百姓深惡痛絕,便用肉餡包成壹角,以“渾”“吞”之音稱之為“餛飩”。討厭吃飯,求平息戰亂,過太平日子。因為餛飩最初是在冬天的至日制作的,所以每個家庭都在冬天的至日吃餛飩。
各地叫法不同:像江浙大部分地方叫餛飩,福建叫扁肉,臺灣省叫扁食,廣東叫餛飩,湖北叫蓋面,江西叫清湯,四川叫餛飩,等等。
福建俗稱餛飩為扁食,扁肉。肉餡壹般用木槌拍扁,皮是面團,故名。臺灣省用閩南話叫平食。1949左右,中國各地的移民把故鄉的名稱帶到了臺灣省,所以在臺灣省常見的說法是餛飩、餛飩、扁食或餛飩。
因為“餛飩”這個詞在廣東比較少見,加上過去人們的知識水平有限,所以諧音“餛飩”(粵語),英文“雲吞”,日文“ワンタン(wantan”,都是用粵語寫的。
四川俗稱餛飩,四川人比較辣,有壹道名菜叫“紅油餛飩”。(“抄手”的意思是“握住妳的手”)
江西俗稱清湯,餛飩壹般都是煮湯吃,故名。江西也有叫方便面和餛飩的地方。
湖北叫蓋面,因為餛飩是用薄皮包塞的,壹般是煮熟了喝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