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音韻學分析漢語語音結構所用的壹組概念是在韻母中凡是有a的,聲調就標在a上面;沒有a,但是有o或e,那麽就標在o或e上;i和u並列在壹起,要將聲調標到後面;出現單個的韻母,只能標在它上面。
漢語拼音中標聲調位置的規則是若有兩個韻母(元音),且第壹個韻母(元音)為i、u、或是ü時,則將聲調標示在第二個韻母(元音)上。其余狀況下聲調皆應標示於第壹個韻母(元音)之上。
聲調不僅在現代漢語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就連在古音中也壹樣,古時漢語的聲調有多少類,自來言人人殊,紛紜無定。中國傳統音韻學上壹向所謂的“四聲”,都是聲調分為把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類,這情形至少在五世紀前就已經存在。
字有字調、詞有詞調、句有句調、語有語調,各有各的調子,壹般所說的“聲調”,都是指“字調”,是每壹個字的本來聲調,也叫做“本調”。分析漢語的語音結構,常把每壹個語音單位分成“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來研究。
近人劉復(半農)把漢語的語音分成“頭”、“頸”、“腹”、“尾”、“神”五個部分,實際上就是:聲母、介音、主要元音、韻尾、聲調五個部分。
前四個部分是構成音節的音素,最後壹個成分——聲調,就是指全字讀音的高低了。而這五部分之中,最重要的是主要元音跟聲調,因為,在漢字中任何壹個字都少不了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