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語“轉紮”起源於古崖州(今三亞市)黎族的喪葬活動,是古代黎族人在祖先死亡時,為保護屍體、驅趕野獸、壓制警報、祭拜祖先而使用的壹種喪葬舞蹈。當代黎族村寨有壹種叫“幹賽”的喪葬方式。即人死後,人入棺,停棺12天,24天1個月,然後埋葬。“旱賽”期間,殯儀館和周村相關的男女老少,每晚都會去殯儀館跳柴火。這壹習俗在清代《崖州誌》中有記載:“喪。窮人說吃茶,富人說八。為八,心分花木,跳擊杵。”《跳打杵》指的是柴火舞,這是唯壹記載黎族舞蹈的古代文獻。撐竿跳高的姿勢有坐、蹲、站三種,五花八門。柴火舞由平步、磨刀步、小繩步、小蛙步、大蛙步、狗追鹿步、篩米步、猴子偷糧步、烏鴉步等九個相對獨立的舞步組成。在有節奏、有規律的砰砰聲中,舞者不僅要快速地前後跳躍,還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自然地做出各種優美的動作。當壹對對舞者靈巧地跳出竹竿時,持竿者會大叫:“嘿!呵呵!”場合很豪邁灑脫,氣氛熱烈。跳舞的人如果不熟練或者膽小,就會被竹竿抓住或者打在頭上,持竿人就會用竹竿把被抓住的人提起來摔出去,壹起大笑。相反,這個時候擅長跳躍的小夥子,往往因為敏捷靈活而贏得女生的青睞。柴火舞節奏感強,動作簡單粗獷,形象生動,藝術感染力強,娛樂性強。是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的好方法。65438年至0957年,金晶參加少數民族文藝演出,被譽為“五指山藝術之花”。在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巴基斯坦、日本等國演出時,又被譽為“世界罕見的健美操”。
上一篇:根據表現形式,雕塑分為哪幾種?下一篇:2023年國際流行色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