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預覽:
中國文學史(壹)
第壹,這是壹種創造性的“離開自己”的方式。古代只有詩言誌,情動於中,在文字中被塑造;或者說詩裏沒有隱藏的感情,有所感悟就有詩。比如《詩經·瀟雅·項伯》說,“孟子,廟堂之人,是詩”,而寫詩的理由,是基於妳個人的某種感受。但是,作為高美這樣的文學侍從,創作的機會和意識都不是自己的,他所做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而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喜歡。那種表達和抒情如果能稱之為主觀創造,那就是客觀的。作者要跳出自我,深思:別人為什麽會有感覺,自己的感覺的內容是什麽,怎麽寫才能告訴那些有感覺卻說不出來的人,而且比他說的更精彩。在古代,提倡優秀的演技總是這樣,漢代的文士們不由自主地繼承了這壹傳統。後人不僅在宮廷中作作品,還繼續演繹這種創作風格。在考試中命題的是詩詞賦,而在文學創作中,各種假背書、編劇表演、編劇詞往往都是如此,其潛力並不比抒情的少。在漢代文學初期,這種客觀書寫大概更重要吧!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