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是涉及創作的批評,批評家用經驗、智慧和熱情擁抱自己的作品,通過對其批評的詩意傳達,激活創作的靈性;它與創作共進,培育了新文學人的成長,促進了文學流派的發展,體現了批評的“藝術關懷”。魯迅、李健吾、胡風等人可以算是他們的代表。
(2)第二種批評追求獨立的精神文化價值,側重於闡釋作品中可能存在的哲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和語言學意義。為了拓展批評主體的知識領域,滿足批評自身建設的需要,它引進和運用了西方各種批評方法,促進了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體現了批評的“學術關懷”,以王國維、潘光旦、吳世昌等人為代表。
(3)第三種是為社會政治服務的批評。在社會矛盾急劇改善和革命的時代,它在文學中發揮了意識形態的批判作用,體現了批評的“社會關懷”,這種“社會關懷”由於側重於作品社會政治意義的延伸,在審美層面上很難被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