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中國的農歷是怎麽擬定的?

中國的農歷是怎麽擬定的?

農歷:中國在春秋時期創造了“十九年七躍”。方法是在純農歷的基礎上,每十九年中有七年作為閏年,閏年多加壹個月,就是十三個月。比如癸亥年,只有十二個月,三百五十四天,甲子年,壹年有十三個月,三百八十四天。這種安排和調整的結果是,歷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圓缺,又適應了陽歷帶來的冷熱氣候變化。這種歷法實際上是陰陽合璧,簡稱陰陽歷。我們現在用的農歷就是這樣的農歷。有人把農歷叫做陰歷,這是不對的。公歷:公歷的起源來自古羅馬的儒略歷,它的出現與歐洲基督教的發展有直接關系。根據傳說,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復活,這壹天恰好是春天。早期基督徒慶祝復活節的日子因地而異,相當混亂。復活節後是春分月圓後的第壹個星期天。隨著時間的推移,春分慢慢臨近冬天。為了使復活節回到春天,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根據天文學家提出的計劃改革了儒略歷。修訂後的儒略歷稱為公歷,是壹種基於太陽每年運動的純陽歷,所以俗稱陽歷。不僅解決了復活節不符合天氣的問題,而且準確率高。

比如正月初壹,春節俗稱“大年初壹”,原名“大年初壹”。隋代杜太清在《五燭集》中說:“正月為月末,初壹為元日,亦為雲。”“元”的本義是“頭”,後來引申為“開始”。因為這壹天是壹年的第壹天,是春天的第壹天,也是正月初壹,所以被稱為“三元”。因為這壹天還是歲朝、月朝、日朝,所以也叫“三朝”;因為是第壹個朔日,所以又叫“元朔”。正月初壹,還有香格裏拉、鄭超、三碩、石三等別稱,意思是正月初壹是年、月、日的開始。

  • 上一篇:中國最重要的四個節日。
  • 下一篇:中國的金牌是由什麽制成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