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禮包括禮節、禮貌、儀態和儀式。
1、禮節
禮節是人和人交往的禮儀規矩。禮節不僅是別人的美德,也是自己做任何事情的通行證。禮節是壹種尊重人的形式,包括行為和語言的形式。例如,握手、鞠躬、磕頭等是動作的形式,問候、感謝等是語言的形式。
2、禮貌
禮貌是人類維持社會正常生活所必須遵守的最低道德規範。它在長期的***同生活和交往中逐漸形成,並由風俗習慣和傳統所固定。
3、儀態
儀態,是人的姿勢,舉止和動作,樣子。
4、儀式
儀式首先局限於人類“社會行為”的基本表達,但人類學家對儀式的定義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那些包含世俗行為,目的是為國王和部落祈禱的人被稱為儀式”,有些人則把儀式視為基本的社會行為。有人認為,“儀式是純粹的行為,沒有意義或沒有目的。”
禮的歷史作用
中國古代用以維護社會等級制度的禮節儀式與行為規範。在孔子思想體系中,仁是主觀修養,屬內心自覺;禮是客觀規範,屬外在約束。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又說:“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可見兩者是互相依存的。
由於儒家崇尚禮,提倡禮治,兩千多年來,知書達禮在封建社會中成為仁人君子的基本標誌。而和諧、節儉、禮讓、恭敬成為中國的傳統美德。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禮對於維護國家的統壹和穩定、安定社會秩序,以及約束個人行為起了積極作用。但在封建社會中,特別是在它的後期,禮也有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壹面。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