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代。中秋節的晚上,月亮很亮,古人把滿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它也被稱為八月十五日作為團聚的節日。
中秋節當然會更有深意,尤其是月亮高的時候。團圓是中秋節的主題,也是中國人文化心理的最終歸宿。無論是圓月寄托的心願,還是中秋之夜的各種有趣習俗,最終都在家人的笑臉中凝聚成永恒的幸福。
中秋、國慶,抽兩天時間回家看看父母,帶著老婆孩子去旅遊,把國慶和中秋打造成壹個“旅遊節”,這是壹種幸福體驗和獲得感。
擴展數據:
中秋節起源於對天象的崇拜,由古代對秋天月亮的崇拜演變而來。祭月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壹些地方古人的壹種祭祀活動。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是壹個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流行於漢代,這是壹個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融合的時期,不同地方之間的文化交流共同傳播。
“中秋”壹詞最早出現在漢代的文獻中,寫於漢代(周公旦傳世,實際寫於漢代之間)的李周。相傳先秦時期就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好衣”、“秋分月(拜月)”等活動。
據記載,在漢代,有壹種在中秋節或立秋時尊老敬老、送粗餅的活動。晉代也有關於中秋節的文字記載,但並不十分普遍。晉代的中秋節在中國北方不是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