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月亮節、秋天節、中秋節、八月節、追月節、賞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許多民族和漢字文化圈國家的傳統文化節日,時間為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代。到了明清時期,它已經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壹。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壹些國家的華僑,尤其是當地華人的傳統節日。中秋節的起源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關於中秋節的第壹個詞可以在李周找到,《禮記·月令》上說:“中秋月養衰老,食粥。”
關於它的起源有壹種說法。據說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中記載“太陽在春天升起,月亮在秋天落下”,月亮是對月亮的祭祀,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帝王就開始對月亮和拜月進行祭祀了。後來貴族官員、學者紛紛效仿,逐漸流傳到民間。
另壹種說法是,中秋節的起源與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解釋為“莊稼熟了的秋天”。八月中秋,莊稼和各種水果陸續成熟。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之情,農民們把“中秋節”作為壹個節日。“中秋節”的意思是秋天的中間。農歷八月是秋中的壹個月,十五日是這個月中的壹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代秋報傳承下來的習俗。
近代以來,尤其是近壹二十年,中國人對中秋節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
壹方面來自於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豐富,壹方面來自於生活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