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方古建築相比,中國的古建築在材料的選擇上更偏愛木材,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好幾年,木結構是主要結構。這種結構由柱、梁和檁條組成。部件之間的接合處用榫頭和榫眼結合形成彈性框架。這種榫卯結合方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會建築遺址中已有發現,說明形成於7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木結構主要有三種形式。壹種是井幹型,即原木或正方形的四邊重疊結構,如井的形狀。這是最原始最簡單的結構,除了山地林地很少見到。二、“通鬥式”采用通梁、通柱,施工方便,最抗震,但很難搭建大尺寸的閣樓平臺,所以這種形式多用於南方的住宅和較小的廳堂、城堡。第三種是“吊梁式”(又稱疊梁式),即柱上吊梁,梁上裝柱(短柱),柱上吊梁。這種結構的特點是增加建築的寬度和深度,以滿足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已成為大型宮殿、寺廟、廟宇、宮殿、宅邸等豪華宏偉建築所采用的主要結構形式。有的建築還采用吊梁跨鬥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
因為木結構建造的梁柱結構是彈性框架,所以它還有壹個突出的優點,就是抗震性能強。它能使巨大的振動能量在彈性強的節點處消失。這對地震多發的中國極為有利。因此,在地震嚴重的地區有許多木制建築,幾千年來仍然保存完好。如山西應縣遼代木塔,高達67米多,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薊縣遼代都樂寺觀音閣高23米。這兩座木結構已經有近千年或者說1000多年了。後者在附近經歷過8級以上地震,在1976唐山大地震中遭受打擊,仍安然無恙,充分顯示了這種結構體系抗震性能的優越性。這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之壹。
上一篇: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有什麽意義?下一篇:如何舉報北京娛樂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