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我們應該繼承,而不好的糟粕,應該去除。但這就產生了壹個判斷的標準,什麽是精華,什麽是糟粕。
時代在發展,可以簡單的認為,精華就是符合當下主流價值觀的,糟粕自然是不符合主流價值觀。可以舉壹些例子,比如惡俗的婚鬧,之前的新聞報道也是很多,婚鬧可以,小打小鬧壹下多熱鬧,多喜慶,但過度了就不好了,新聞追逐熱點,進而引發討論,所以會被網友說成糟粕。
也有些誤傳的陋俗,雖無大害,卻能造成精神或文化汙染。如在有些地方,流傳著“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風俗,許多人都忌諱在農歷正月裏理發,即使頭發長得再長也要等到過了正月再理。其實這種風俗也完全背離了其本意。在清代以前,人們都認為頭發是父母所賜,應當保全終生。清朝統治者入關後,下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要求所有男子剃掉頭發,只在腦後紮壹條辮子。然而壹些恪守民族傳統的人卻堅決抵制剃發,並私下串聯,每到正月裏大家都不剃頭,還將這個行動定名為“思舊”,即思念前朝之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口耳相傳,“思舊”逐漸被誤傳成了“死舅”。於是便產生了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正月不剃頭”的陋習,壹直流傳至今。
民俗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民俗不但能豐富人們的生活,更能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應當繼承和發揚。然而,壹些誤傳的陋俗不但對人無益,還能造成公害,我們應自覺地加以揚棄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