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偉大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的祖先在認識自然、與自然共存的過程中,通過把握客觀世界的規律而總結出來的獨特歷法體系。2017年,聯合國批準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據推斷,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春秋以前,中國的天文氣象沒有嚴格的四季劃分。春秋時期設置了仲夏、盛夏、盛夏、冬至等四個節氣。人們開始有了四季的概念:春夏秋冬。
3.進入戰國時期後,魏人石神編制了包括二十八星與五星運行關系的星表,這是世界上第壹張星表,從此中國天文學進入了壹個新時代。
4.隨著天文學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二十四節氣在秦漢時期完全確立。直到西漢,《淮南子·史澤訓》中記載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與後世基本壹致,兩千多年來保持不變。這可以看作是二十四節氣定型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