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五年起,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相繼進京演出,吸收秦腔、昆曲等劇目和腔調,獨尊北京劇壇。漢調藝人於嘉慶、道光年間進京,加入徽班,促成徽、漢兩調的合流,演變為早期的京劇,時稱“皮簧戲”。京劇在表演上唱、念、做、打幾個方面並重,唱腔以西皮、二黃為主。
擴展資料:
京劇的行當分生、旦、凈、醜四類。這四類中又根據扮演人物的年齡、性格、地位的不同,分成了若幹小類,例如生這個行當再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紅生等,旦這個行當再分為青衣、花旦、刀馬旦、閨門旦、貼旦、老旦、潑辣旦等。各類角色按劇中人物的身份、氣質、性格的不同,有不同的扮相、臉譜和服飾。
角色穿戴不以嚴格的朝代劃分,以明代服裝為基礎,服從於有利表演動作和色彩美觀的原則;對人物身份、職位和年齡的妝扮,在式樣、色彩、圖案上都有嚴格規定。臉譜色彩斑斕,以鮮明的色彩對比和規則的圖案,顯示人物的性格品質和容貌特征,使人壹望而辨忠奸善惡。
百度百科——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