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歷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都會慶祝端午節,而在端午節的所有習俗中,最靜態的美麗和溫暖就是香包的制作和佩戴。過去由於醫藥不發達,人們將消毒後的雄黃、艾草、菖蒲磨成粉末,用布包好放在胸前,利用其香味防蟲防菌避暑。這就是香包的由來。
擴展數據
香囊在《詩經》的壹些章節中已經有所描述,說明香囊早在大約3000年前就已經存在。《禮記》雲:“五挑為繡。”香囊上繡有藍、紅、黃、白、黑絲線,色彩艷麗,自然具有裝飾衣物、怡情養性的審美功能,而且由於裏面填充了特殊的中草藥,還具有驅邪、殺菌、提神醒腦的功效。《禮記》規定,未成年男女早晚必須佩戴香囊祭拜父母,可見香囊也有禮儀功能。
戰國時期,甚至秦漢晉時期,男女都戴香囊,晉以後逐漸成為婦孺專用品。到了宋代,官員和史家開始在袍中佩戴香囊,禮儀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在清朝,香包成為壹種很好的禮物,尤其是對戀人來說。在現代,香包是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在人際交往、美化環境、陶冶情操、抒發感情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送壹個香包,傳遞壹份友情,帶壹份好心情,表達壹份美好的祝願,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