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春聯起源於古代的桃符。符濤是壹塊長方形的紅木板,懸掛在大門的兩側。在上面寫上“申屠”和“雷宇”的名字,可以辟邪。在春節期間,人們總是用新的替換舊的。春聯始於五代。公元964年,後蜀後主孟嘗君先請學士辛在桃板上題詞,但他認為自己的文筆不穩,於是寫下了“新年,節日諾。“由他自己長春。從此,刻桃字演變為寫春聯。後來由於紙的大量生產,人們逐漸用紙代替紅木板。這就是貼春聯的開始。
3.但在對聯發展到今天,隨著白話文和大眾文化的普及,人們已經不再那麽註重嚴格的對仗原則,但壹副像樣的對聯至少在選詞上要講究對等,即字數和詞性要相對。按照現代漢語的規範,上下聯中的名詞、形容詞、動詞、數詞等詞組要排列有序,每副上下聯的最後壹個字至少要平仄均勻。壹般來說,如果上聯的最後壹個字是連音(即漢語拼音的第三和第四聲),那麽下聯的最後壹個字應該是平調(即漢語拼音的第壹聲和第二聲)。這應該是創作對聯的最低要求,否則就不叫對聯,至少不是規範的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