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南獅,傳統做法以竹篾紮制成獅頭的形架,糊以多層薄型紗紙,風幹之後描好圖案、塗上各種顏色,再粘上豬鬃、馬鬃或植物纖維(當今已經用上雞、鴨、鵝、羊毛甚至絨毛)。紮構成獅頭後,再塗抹壹、二層光油,裝上彩色絨球或小銅鈴。獅眼、獅耳、獅的嘴巴下顎是活動的,且貼掛黑或白色長或短須。獅頭的色彩基調以紅、黃、青、白、黑5種色彩為主。獅頭的高額上畫有五彩繽紛的圖案,有些還嵌上反光鏡片,舞動起來,有聲有色、光彩醒目。獅頭的重量可分為4種型號:特號獅頭6.5公斤,壹號獅頭5公斤,二號獅頭4公斤,三號獅頭3.5公斤,現在還有幼兒園兒童舞的小號獅頭,只有2公斤。 獅披用麻布做底層,為的是耐用,再蓋以多色彩的綢布按圖案縫駁為面層,加以絨毛和小圓鏡片裝點。以前,傳統的獅披長度是4米,現代則改為2.6米~3米左右,而且獅披的中脊用橡皮繩皺縮至恰當長度。獅披的壹頭連結著獅頭,接連處用彩條覆蓋;另壹頭縫成兜狀,兜尖處裝有壹條以彩布和絨毛包裹著彈簧的短尾巴。獅褲是舞獅者穿的褲子,褲型與練武術的燈籠褲壹樣,褲身顏色與獅被相同,兩褲腿用旋毛對稱繞裹。獅鞋是根據舞獅者的腳碼大小加縫上彩布和絨毛,鞋頭裝點有四只銳爪,壹般采用膠平底布鞋。 值得壹說的是,明清至民國時期,民間出醒獅時,都沒有專門的服裝和鞋,壹般都是采用唐裝褲、白線衫,加壹條紅色縐紗帶束腰。清末時,也就把長衫兜起衫腳束腰,完全和武館習武的裝束壹樣。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廣州市總工會建立醒獅隊以後,才進壹步提高了醒獅活動的藝術包裝。
上一篇:企業如何保護專利權?下一篇:傳統文化的兵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