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貿易理論與傳統貿易理論之比較:
主流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理論作為理論的專門分支始於亞當·斯密。他在其《國富論》中提出了絕對成本的概念,後經李嘉圖修正,形成了比較成本理論。比較成本理論提示了互利貿易的基礎以及貿易利益的來源。
繼而俄林在其《區域間貿易與國際貿易》壹書中對此作出了解釋,提出了要素稟賦理論(即H—0模型)。這壹理論指出:比較成本差異的原因在於各國資源稟賦的不同,並且對國際貿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確定性的結論。至此,奠定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兩個層次的核心。
擴展資料:
新生產要素理論:
新生產要素理論賦予了生產要素除了土地、勞動和資本以外更豐富的內涵,認為它還包括自然資源、技術、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信息、管理等新型生產要素,從新要素的角度說明國際貿易的基礎和貿易格局的變化。
1、自然資源理論
1959年,美國學者凡涅克(J. Vanek)提出了以自然資源的稀缺解釋裏昂惕夫悖論的觀點,認為美國進口自然資源的開發或提煉是耗費大量資本的,會使進口替代產品中的資本密集度上升。扣除資源的影響,美國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進口就會小於其出口。
2、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以基辛(D. B. Keesing)、凱南(P. B. Kenen)、舒爾茨(T. W. Schultz)為代表,對H-O理論作了進壹步擴展,將人力資本作為壹種新的生產要素引入。
百度百科-國際貿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