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是壹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以善惡為評價標準,主要依靠宣傳教育、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內心信仰等的心理意識、原則規範、行為活動的總和。
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壹種特殊形式,最終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了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了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範。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所以道德也必然具有階級屬性。最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導致道德的變化。
道德是壹定社會經濟關系的產物,反過來又服務於產生它的社會經濟關系。從道德的產生來看,道德是在壹定的經濟基礎上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反過來又服務於經濟基礎和人民生活。
任何道德的產生,都是以自己的標準來評價壹定社會經濟關系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合理性,否定危害其社會關系的思想和行為。所以,道德是為產生它的社會經濟關系服務的,通過壹定的道德標準和規範來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道德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寫的《道德經》。老子說:“道生,畜德,物形,勢成。是建立在萬物尊道、德行的基礎上的。道之尊,德之珍貴,夫之命,自然也。”
其中“道”是指自然運行與世界溝通的道理;而“德”指的是人間的德行、品行、王道。但是,德性的本意其實是遵循道的規律來發展和改變自身。當時道和德是兩個概念,沒有德這個詞。
“德”字的組合始於荀子《勸學》壹文:“故學止於禮,夫謂之德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