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9 T .飛兆在世界上首次獲得以石竹植物為材料的人工雜交種。1761 ~ 1766j . corro yte進行煙草雜交試驗,認為雜交壹代性狀介於親本之間,有顯性表現。19世紀初,T.A. Knight提出雜交是壹種獲得許多“性狀新組合”的方法。Gauss、G. F. Gartner和C. H. Nodan註意到了第壹代雜種的壹致性和第二代雜種的多樣性。1860年,F.F .哈雷特應用了德·維爾·莫蘭在1856年創立的維克斯分離原理和後代測定法進行雜交育種,這種方法是現在的系譜法的基礎。1900年1866年孟德爾遺傳規律被重新發現後,雜交育種開始以初步的遺傳理論為指導,並取得了壹定的進展,但在20世紀初仍以個人經驗為基礎。1904年,加拿大的A.P .桑德斯和C.P .桑德斯育成了以優質高產著稱的春小麥品種馬爾克斯。此後,隨著遺傳學的發展、特征鑒定技術的提高和生物統計學的應用,雜交育種逐漸形成了壹個比較完整的體系。
20世紀20年代末,我國開始通過雜交改良農作物品種,主要由中央大學、金陵大學、中山大學、中央農業實驗室、國家稻麥改良所和中央棉花產量改良所進行。優良品種有鐘山1水稻、墨子101小麥、李穎3號小麥、抗稻縱卷葉螟的吉焦德子棉等。但正是在1949之後,開展了大量的各種作物的雜交育種工作,並在生產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世紀50年代初,東北春麥區選育並推廣了抗莖銹病的春小麥品種合作,北方冬麥區相繼推廣了抗條銹病的冬小麥品種畢麻1及後續幾個小麥品種,為控制銹病的危害做出了巨大貢獻。60年代初,南方稻區培育出第壹批矮稈水稻品種,如珍珠矮和廣綠矮4號,大大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到20世紀70年代末,通過雜交育成的水稻、小麥、甘薯等作物推廣品種數達到相應作物推廣品種數的60%以上。
上一篇:cong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看孩子見長者和老師怎樣巈躬下一篇:俗話說:“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為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