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的傳統內涵是人言,是說人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這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美德。
現代意義泛指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用,壹諾千金等等。
“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壹,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壹。
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借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信”作為儒家的倫理範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壹個重要規範,也是革命傳統道德的壹個重要內容。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變化,“誠實守信”也不斷賦予體現時代精神的新內涵。
在先秦,所謂“誠”主要是指“誠實”、“真誠”和“忠誠”,要心裏想的和實際做的壹致,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誠於中、形於外”,就是要“勿自欺”、“勿欺人”。所謂“信”,主要是“真實”、“誠實”和“信守諾言”,強調壹個人要“言必信”。
要“言而有信”等。後來,思想家們往往把“誠”和“信”相互通用。東漢的許慎在他所著的《說文解字》中說,“誠,信也”,又說“信,誠也”。由此可見,“誠”和“信”,不論是單獨使用或相連使用,在古代,表示的大體是同壹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