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也被稱為上元節、小元宵、元宵或元宵節,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正月,古人把“夜”稱為“夜”。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叫“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節”的說法,正月十五也叫“上元節”。自古以來,元宵節的習俗就以看燈這種熱烈喜慶的習俗為主。
元宵節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它根植於民間開燈祈福的習俗。根據壹般資料和民間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已受到重視,但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成為全國性民間節日是在漢魏以後。
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它根植於開燈祈福的民俗。開燈祈福壹般從正月十四晚上開始,十五晚上是“正光”。人們點燈籠,也叫“送燈籠”,進行祭祀神靈、祈福的活動。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也對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漢明帝永平年間,為了弘揚佛教,漢明帝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皇宮和寺廟“燃燈示佛”。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燒燈籠的習俗是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和道教文化的加入而逐漸在中國傳播開來的。
南北朝時期,元宵燈逐漸成為壹種潮流。梁武帝信仰佛教,正月十五宮殿裏燈火輝煌。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佛教興盛,官員和普通百姓壹般在正月十五“燃燈拜佛”,於是佛燈遍布民間。自唐代以來,在元宵節燃放燈籠是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