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包括:
春節(農歷正月初壹)、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擡頭(二月二)、社交節(二月二)、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農歷七月初七)、七月三十(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
此外,24個節氣中有些既是自然節氣又是傳統節日,如清明節和冬季至日。這些節日既有自然內涵,也有人文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
關於元旦起源的擴展信息:
中國歷史上的“元旦”壹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中。中國歷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初壹”。“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之前非常不壹致,歷代元旦日期也不壹致。
從漢武帝開始,將農歷壹月定為“正月”,壹月初壹稱為元旦,壹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後,為了“夏天做正確的事,所以遵循農時,從西歷,所以做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為1912),公歷65438+10月1稱為“元旦”,但不叫“元旦”。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歷65438+10月1為元旦,所以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歷年”、“新歷年”或“公歷年”。
百度百科-中國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