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月三的手工作品如下:
1、先用黃綠色粘土捏壹個圓形,當作繡球中間的球。
2、用紅色搓壹個細細的長條,粘在黃繡球上方,當作拴繡球的繩子。
3、用紅色捏四個菱形,在黃繡球上面粘成十字,像壹朵花壹樣。
4、用黃粘土團四個小圓球,粘在紅色菱形上面,每個菱形粘壹個小黃球,當作繡球上面的小裝飾。
5、用桔紅色團三個小圓球,粘在繡球兩側和下方,表示連接繡球和穗子的小球。
6、用綠色搓兩個圓圓的小條,將小條的壹半用手捏扁,用剪刀剪成幾個小細條,粘在繡球兩側,當作繡球的穗子。
7、再用藍色搓壹個粗壹些的小圓條,下半部分也用手捏扁,用剪刀剪成小條,粘在繡球下面,當作繡球最下面的穗子,三月三手工繡球就做好了。
三月三簡介:
農歷“三月三”,亦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三月三上巳節在中國西南的壹些少數民族地區,是壹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
三月三上巳節在我國由來已久,最早收錄在漢初的文獻裏。在上古時代,上巳節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祭祀宴飲,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
古代在這個日子女孩們要"上巳春嬉",穿上漂亮的衣服,臨水而行,踏歌起舞,以驅除邪氣。古時以農歷三月第壹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晉以後,上巳節的日期固定為三月初三,後代便沿襲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