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杭州城墻的故事
杭州最早修建城墻的記錄始於隋朝。
隋開帝九年(公元589年),錢塘縣改為杭州。兩年後,隋文帝開始修建杭州城墻,東有堰橋河,西有西湖,南有鳳凰山,北有錢塘門。
五代時期,吳越國的首都杭州是“東南之富”。於是,當時的君主錢镠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城墻,南至六和塔,東至東河,北至武林門,西至雷峰塔。這座城市呈腰鼓狀,周長70英裏,有十個城門。
南宋臨安城成為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158年,宋高宗將杭州東南的城墻延長了約40米。於是,臨安城的輪廓就形成了——南跨吳山,北跨武林門,東南臨錢塘江,西臨西湖。市區南北長約14英裏,東西寬約5英裏,“不算大城市”。
隨著元兵的入侵,臨安被空前洗劫。元朝統治者強制各地拆毀城墻,杭州的城墻也在此時倒塌。那些沒有被完全鏟平的城墻,逐漸演變成了地名——現在的金雞嶺,其實當時叫京畿嶺,意思是北京的根基;而城頭巷就是原來城頭旁邊的巷子。
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重修城墻,將東墻擴建3米,從現在的董卿巷遷到現在的環城東路。當時的護城河就是鐵沙河。
-
/05文化/歷史/歷史/
/show_hdr.php?xname = BUFSAV0 & ampdname = 7IHSAV0 & ampxpos=1464
/s?lm = 0 & ampsi = & amprn=10。ie = GB 2312 & amp;ct = 0 & ampD6 % DD % B5 % C4 % C0 % CF % B9 % CA % CA % C2 & amp;pn = 0 & ampver = 0 & ampc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