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是流傳最廣的壹個說法,也是在課本中教授學生的壹種說法。這種說法主要是講古代黃帝打敗了蚩尤之後,下令開始發展民生,其中有負責衣著的、有負責地理勘探的、又負責文化傳承的等等。其中倉頡的任務是負責記錄。當時記錄之法已經出現,基本上都是把壹些圖像刻畫在石頭上、木頭上、墻壁上,或者烏龜殼上等等,可是各地所刻畫的方法又不同,因此不同的地方很難進行溝通,文字也很難互相理解,畢竟那個時候沒有專門的老師,壹旦負責記錄的人逝去後,這些所記錄下來圖形所代表的含義,就很難再準確描述了。
於是倉頡就開始遊歷全國,到各個部落裏去體驗生活,去拜訪那些和他壹樣負責記錄的人。倉頡在國內走了二十多年,直到他五十多歲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心中所積累的這些圖案仿佛出現了某種規律,這時他返回黃帝的身邊,開始了造字之旅。
雖然說是?造字?,可是實際上他是把從全國各地收集來的文字進行?統壹化?,因為他發現有很多文字,字義壹樣,可是外形不同,於是借助黃帝的力量。他把制定的?統壹方案?發行到全國各個部落,讓所有的部落都按照這個方案進行?寫字?,這也就是所謂的比較真實的、可信的壹種倉頡造字的說法。
二、象形自然發展而來第二種漢字起源就簡單了許多,就是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象形字,慢慢的壹代又壹代的積累,這些文字的數量越來越龐大,當量變引起質變的時候,原本數量有限的文字就發展成為了壹套體系,而後人們就按照這些文字進行書寫。再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簡化或更改壹些字的寫法,形成了如今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