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是指聚合酶鏈式反應。
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是壹種用於放大擴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它可看作是生物體外的特殊DNA復制,PCR的最大特點是能將微量的DNA大幅增加。因此,無論是化石中的古生物、歷史人物的殘骸,還是幾十年前兇殺案中兇手所遺留的毛發、皮膚或血液,只要能分離出壹丁點的DNA,就能用PCR加以放大,進行比對,這也是“微量證據”的威力之所在。
由1983年美國Mullis首先提出設想,1985年由其發明了聚合酶鏈反應,即簡易DNA擴增法,意味著PCR技術的真正誕生。到如今2013年,PCR已發展到第三代技術。1976年,臺灣科學家錢嘉韻,發現了聚合酶,為PCR技術發展做出了基礎性貢獻。
臨床應用:
1、感染性疾病。
PCR在醫學檢驗學中,最有價值的應用領域,就是對感染性疾病的診斷。理論上,只要樣本有壹個病原體存在,PCR就可以檢測到。PCR對病原體的檢測解決了免疫學檢測的“窗口期”問題,可判斷疾病是否處於隱性或亞臨床狀態。
2、腫瘤。
癌基因的表達增加和突變,在許多腫瘤早期和良性的階段就可出現。PCR技術不但能有效的檢測基因的突變,而且能準確檢測癌基因的表達量,可據此進行腫瘤早期診斷、分型、分期和預後判斷。
3、遺傳病。
PCR技術首次臨床應用,就是從檢測鐮狀細胞和β-地中海貧血的基因突變開始的。基因的突變和缺失均會引起各種珠蛋白的表達不平衡,用FQ-PCR檢測各種珠蛋白基因表達差異,是地中海貧血診斷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