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字面上可以大致理解為:“我寧願拆十座廟,也不願勸別人離婚或毀了他們的婚姻。”這句諺語認為“壹家”比“十廟”更重要,卻警示後人親情高於壹切,甚至不可替代。
傳統文化中強調“相勸不離”,實際上是迎合了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即家族文化或男權思想;因為在依靠人力種地的特定條件下,女性很難獨立生活。
所以“拆十座廟不如毀壹個親”這句話所體現的“勸對方不要走”的思想,是無奈之舉。
“拆十座廟不如毀壹家”的背景
眾所周知,佛教是外來文化,韓愈在《勸和迎佛骨表》中寫道:“以佛為主的蠻夷,與中國無語言,服飾獨特。我不說前任國王的話,但我不遵守前任國王的法律。不知臣之意,父子之情也。”
當時很多寺廟不僅擁有良田,而且不納稅,這無疑給封建統治者帶來了嚴重的財產損失。
另外,寺裏的和尚不肯接受徭役,最壞的情況是帶來人力資源的浪費,最壞的情況是盲目出家導致骨肉分離,導致無數家庭的悲劇。
由此,當外來佛教進入古代中國並呈上升趨勢時,與本土傳統文化產生了許多不可避免的沖突和矛盾。
所以“拆十座廟不如毀壹個親”這句話,極有可能是在外來佛教文化與本土傳統文化沖突的背景下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