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詩人和文學評論家。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祖父是華盛頓大學的創始人,父親經商,母親熱心慈善事業,從事詩歌創作。艾略特於1906年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哲學,期間還學習了詩人多恩和但丁以及劇作家《伊麗莎白和詹姆斯》等作品,這些作品對他後來的文學批評起了重要作用。1908年,他從西蒙斯(1865-1945)寫的《文學的象征運動》壹書中接觸到法國現代派詩歌,這影響了他在1915-1917期間的詩歌。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在英國牛津大學學習希臘哲學,並於1916年在哈佛大學完成了關於英國新黑格爾派布拉德利特哲學的博士論文。1915是他人生的壹個重大轉折:他放棄了以哲學研究為終身事業,轉向詩歌創作和文學批評。在倫敦生活後,他起初教拉丁語和法語,從1919到1922做過銀行職員,並擔任過《以自我為中心》雜誌的副主編。自l922年起任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學評論季刊《標準》主編,至1939停刊。他從1925壹直到去世都是費伯出版公司的董事。1927他成為英國公民,加入英國聖公會,自稱“文學上是古典主義者,政治上是保皇派,宗教上是英國天主教徒”。1947年獲哈佛大學榮譽博士學位,1948年因詩歌《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
艾略特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最有影響力的英語詩人,在英美現代主義文學和新批評派的批評中起著先驅作用。主要詩歌有《普魯弗·洛克情歌》(1915)、《貴婦畫像》(1915)、《小老頭》(1919)、《荒原》(65438)。最著名的詩劇是《大教堂謀殺案》(1935)。影響最大的文學評論是傳統與個人才華(1917)、批評的作用(1923)和詩歌與批評的運用(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