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閩南童謠
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它流行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的居住地。閩南童謠是閩南歌謠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體創作智慧的結晶。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海滄蜈蚣閣
海滄蜈蚣閣是福建省廈門市的傳統民俗活動。和閩臺兩地保生大帝文化習俗緊密相連。相傳,當年保生大帝吳真人壹生行醫救濟百姓,大多以蜈蚣為藥引,後人為表達對他濟世為民高尚品德的敬仰,自發形成了蜈蚣閣這種祭拜民俗。
3,閩臺送王船
閩臺送王船是福建省廈門市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廈門“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鎮呂厝村、海滄鐘山村、湖裏鐘宅村3個地方的規模較大;在海滄說到規模大小石塘規模最大。該習俗壹般3到4年舉行壹次。
4,歌仔戲
歌仔戲,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臺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5,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壹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百度百科-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