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說,“天道強大,君子自強不息”。這裏的“天”是指宇宙中最高的抽象本體,也是壹切價值的源泉。從天人關系到人與教育的關系,《中庸》作了最籠統的表述:“天命即自然,率真即道,修養即教。這幾句話把古代教育的最高境界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聖賢。
傳統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聖賢。這種聖人,既能克己,又能助人,濟世。中國的思想家、道德家大多自詡為“聖人”的接班人,所以道德修養成為古代教育的核心和目的。《大學》說:“大學之道,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韓愈假裝是“正統”的繼承者;宋明理學向往“孔顏之樂”。他們還強調正直和道德的培養,主張決心和自制相結合,以“為世界和人民謀生”的理想和抱負磨礪自己。這種教育的理想目標往往與倫理相結合,但前者的思想境界更高。
3.教育註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根據不同教育對象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他要求學生“聽其言,觀其行”,觀察他們的水平來教導他們:“如果妳在壹般人之上,可以口頭教導;中國人以下,不能口頭說。”。在他看來,每個人的智力和性格都不壹樣,教育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天賦和特長。《論語》中,張子、魯茲、夏紫、子貢、仲宮都向孔子問政,孔子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性格來回答,表現出對不同性格的包容和尊重。孟子還非常重視因材施教和教學方法的變革。莊子主張順其自然。“脛雖短,若長則憂;鶴柄雖長,斷之可悲。”在他看來,只有揚長避短,才能最終獲得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