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孔廟又稱文廟,建於明永歷年間,是全臺最早的文廟,也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在臺灣建立的第壹所高等學府。因為在此之前,臺灣沒有任何比較正規的中國文化教育設施(比如私塾、學校之類的),因此,臺南孔廟的建立標誌著儒學正式進入了臺灣,成為臺灣教育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裏程碑。它掀開了臺灣教育史的嶄新的壹頁,中華傳統文化及教育由此在臺灣島上傳播開來。有“全臺首學”之稱。今已列屬壹級古跡,孔廟廟堂文物眾多、殿宇恢宏。
孔廟內設立“太學”,時任監軍禦史陳永華被嗣王鄭經任命為“學院”,也就是太學的主持。由此在臺灣島上,開始建起了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最高為太學,相當於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為中等教育;鄉設鄉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所學內容,以講授三字經、千字文和儒家經典為主。那時規定:“凡民八歲入學,課以經史文章”。隨後,在臺灣也開始實行了科舉制度:每三年州試壹次,州試入選者又經府試、院試,取進者入太學;最後每三年壹次大試,成績佳者即可入朝為官。
這座孔廟是由鄭成功部將陳永華倡議修建,歷經數次修葺,廟門以壹“全臺首學”金字橫匾作為登堂之階,雄渾醒目的筆力,益增莊嚴肅穆。建築以主祀至聖先師孔子的大成殿為主體,大成殿無柱子及回廊,而以伸出厚墻的挑梁插栱支撐,殿梁懸有多方前清諸帝的欽賜禦匾,備極尊榮;兩旁東西廡則奉祀孔子72位弟子及歷代先儒先賢神位,兩側毗連禮器庫、樂器庫,古代形制禮樂器皆妥為保存,以供祭孔之用;正殿之後為崇聖祠,祀孔子五代祖先牌位及孔鯉等先達賢儒,建築形式較為古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