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的鉛釉陶。漢武帝時期,制陶工人知道,如果在釉中摻入大量的鉛,燒制出來的陶器就會光亮潤澤,因為鉛的熔點低,在釉中起助熔作用。
壹旦銅、鐵等金屬元素混入釉中,就能使釉面有綠、棕等顏色。但這種彩陶在當時很少燒制,有的主要見於明器。
後來,這項技術慢慢發展起來。到了唐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陶瓷技術的提高,特別是厚葬的盛行,低溫鉛釉陶出現了著名的唐三彩。
唐三彩的三種顏色是什麽?
唐三彩其實是壹種色彩豐富的低溫釉陶,以黃、綠、白、棕、藍、黑為主。唐三彩還有紅藍白等其他顏色可供選擇。這些顏色可以通過使用不同的顏料和燒制條件來獲得。唐代三彩的燒制技術已經失傳,但現代工匠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逐漸恢復了這種傳統的手工藝制作方法。
黃色是用黃土或黃泥做成的,高溫下會變成亮黃色。綠色是通過使用銅或鉻的化合物獲得的。陶瓷胎塗上綠色顏料後,經過高溫燒制會形成翠綠色。而青色則是由鈷或鎳的化合物制成,高溫燒制後形成深藍色或青色。
唐三彩是壹種多色低溫釉陶,以細泥為原料,以含鉛氧化物為助溶劑,降低釉的熔化溫度。在燒制過程中,以含銅、鐵、鈷等元素的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熔入鉛釉,形成黃、綠、藍、白、紫、棕等色的釉色。
但很多器物以黃、綠、白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有上述壹兩種顏色,統稱為“唐三彩”。所以唐三彩不僅限於三種顏色,同壹物體的兩種以上的顏色稱為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