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送蛙》這壹古老而神秘的川北民間傳統節目,流行於四川省南充市西南官話岷江地區(西充方言)及其附近地區(如嘉陵、順慶、西充及南部)。經過演變,已經成為南充市獨特的地方民俗文化和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節日分四類,壹是做蛙籠,二是搖嫩竹祈福高,三是送蛙,將蛙籠插入遠處水中,祈福趕走蛙的瘟疫,祈福孩子不咳嗽,祈福身體健康。四是吃年夜飯,標誌著新年的最後壹天,第二天(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壹個工作日。
節日的起源
追溯“蛙節”的由來,相傳明末清初,三會鎮等地春節未過,許多村民突然染上瘟疫,咯血而死。這時正好有個道士遊歷到這裏,經過他的指點,人們才知道是西溪的“蛤蟆”(類似蟾蜍)瘟神出來搗亂。
為了趕走瘟神,人們按照道士的指示,把竹子砍成“蛙”燈,點燃蠟燭,插到西溪河裏。“蛙”瘟神真的逃出來了。從此,村子遠離了疾病和災難,年年糧食豐收。青蛙節的主要活動是送青蛙燈籠,孩子們搖嫩竹。正月十四壹大早,村民們就開始忙著做“青蛙燈籠”。
參考以上內容:百度百科-青蛙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