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印青也是壹種從歌唱形式發展而來的音樂。它形成之初,被稱為“唱小曲”。因常以秦越或琵琶伴奏,故又稱“唱秦越”或“唱琵琶”。四川印青使用的曲牌,早期有明清時期的民歌,清中葉以後有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民歌。
光緒年間,四川印青走進了圖書館和茶館。清末民初,陷入貧困的人們組織了壹批印青藝人,使四川印青更受歡迎。四川印青也有壹群玩伴。在這些俱樂部的基礎上,20世紀30年代藝術家們在各地組成了大型行會。
歌唱形式
四川印青以前在茶館和書店唱歌,主要靠坐。50年代後進入曲藝劇院,以舞臺表演為主要形式,改站唱。壹般來說,女演員從鼓板起獨奏或領唱,伴奏者在書中人物較長時起配角和配音作用。
四川印青的伴奏樂器包括琵琶、秦越、三弦和二胡,以前還有豎琴碗。此外,歌手手持檀香板,彈奏特色打擊樂器——竹鼓,掌握節奏。四川印青曲牌豐富,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四川卷有近200種,在藝人長期使用過程中形成了幾種不同的結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