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國內建築界對王澍和他的建築作品的評價是怎樣的?

國內建築界對王澍和他的建築作品的評價是怎樣的?

“建築師,首先得是個文人。”這是王澍喜歡說的壹句話,也是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註與認同。

王澍,中國美術學院建築學院院長,壹個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建築設計師,壹直以來在傳統的中國建築中尋找著自己的哲學表達。從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到寧波美術館,再到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他用古代工匠的建築手法和生態環保的理念去詮釋著自己心中的當代建築。

在占地800畝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王澍把中國傳統的空間觀念、詩意與審美帶入當代建築,以達到平衡壹座規模龐大的校園與壹座不甚高大的山丘的目的。

南方民居中常見的磚、瓦、檐、木,讓王澍設計的建築充滿了江南水鄉的靈動。象山校區裏的建築有的用拆房回收的老磚砌墻,有的用回收來的瓦片搭建重檐。王澍說,做瓦檐的時候,他會想象著學生們看著雨水順著瓦檐滴落的曼妙場景。

王澍設計的建築作品和他的建築理念獲得了廣泛的國際關註和認可。2010年他以作品“衰變的穹頂”摘得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特別榮譽獎,成為首位獲該獎的中國建築師。2011年他獲得法國建築學院金獎,這是首位中國建築師摘得此壹國際建築學界大獎。同年,他還被哈佛大學研究生院聘為2011—2012學年度 “丹下健三”榮譽講席教授,這也是獲得這壹榮譽的第壹位中國籍建築學者。

“比建築更重要的是壹個場所的人文氣息,比技術更重要的是樸素建構手藝中光輝燦爛的語言規範和思想。”站在隨處可見青磚黛瓦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王澍不無深意地說。

  • 上一篇:體現溫商精神的元素有哪些?
  • 下一篇:在泰國,壹個水缸真的代表壹個老婆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