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最早有記載的對聯出現在三國時期。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9),在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市)出土了壹個特大的鐵十字架,上面鑄有三國時期(238-250)孫權赤武的年號。鐵十字上,還有壹幅制作精美的對聯雲:“四海慶安瀾,鐵柱留十字;眾民懷小澤,金爐千年香。”其形式和內容與中國早期基督教徒有關。春聯叫春聯,喪聯叫挽聯,喜聯叫青蓮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點書寫的民族風格,壹般不需要押韻(只有律詩中的對句才需要押韻)。
駢文和韻是對聯的兩個直接來源。對聯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古代詩歌、散文、歌詞、歌曲的特點。所以對聯使用的句式,除了正體詩、駢文句,還包括古詩、散文句、戲仿句。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格律,也有不同的寬嚴。其中律詩的句式最為嚴格,而古體韻文的句式除了句末,其他位置都沒有限制。[1]
春聯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說起源於五代以後蜀國的大師孟嘗君。他在宿舍門板上的桃符上題詞:“新年到,甲節數長春”,意思是文字“題寫桃符”(見《舒朗》),這是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壹副春聯。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壹,有人將作者歸為孟昶之子。所以這副春聯的作者是誰,至今還是壹個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