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與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雜居在壹起,彼此關系密切,相互融合,生活習俗相似。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三月三、端午節、鬼節(7月14日)、中秋節、重陽節、冬季至日節等。其中,三月三日是壯族的傳統節日,其他節日與漢族、壯族基本相同。
每年3月3日和中秋節(節日在不同的村莊慶祝,通常在8月8日至8月17日的某壹天),每家每戶都歡迎親朋好友聚在壹起慶祝節日。群眾在慶祝中秋節時有跳埂的習俗。
大寺鎮的居民習慣在壹年壹度的吳銳節和春節期間包粽子。重要節日的主要食品有:油蛋、黑米、炒棗等。
跳嶺頭
欽州最古老的儀式假面舞。據明清秦州誌記載,1658年前流行於秦州永樂都城(今大寺鎮、貴臺等壯族聚居地),道光十四年(1834年)前擴展至城內壯族、羌族村落。起初,祭祀的時間是每年的中秋節(家歷8月15日),民國35年延長至8月初至8月底,各村輪流定期舉行。與廣西壯族花山壁畫中的“樂舞”相同。據1983,中國舞蹈研究院工作人員到欽州對舞蹈進行錄像,稱“這種舞蹈傳奇誕生於堯舜,如今全國罕見。”
欽州采茶戲
民間歌舞劇體系,屬於中國傳統戲曲範疇,發源於江西,約於1780年傳入欽州。經過200多年的改革,已成為欽州特有的地方采茶戲。據不完全統計,群眾喜聞樂見的采茶歌舞有10多個,小戲50多個,順兒等大戲6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