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關於童謠趣味教學的思考

關於童謠趣味教學的思考

童謠,又稱歌謠、童詩,因節奏輕快、通俗易懂而深受孩子們的喜愛。童謠歷史悠久,始於《詩經》。魏鳳元有桃——“吾憂吾心,惟歌且韻”。《列子》中記載的《抗屈》童謠,據說是中國傳說中的聖人石堯的童謠。這周我準備了壹節童謠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童謠,了解童謠,感受童謠的趣味性。

課堂流程:

(1)激發興趣引入,初步感受童謠的趣味性。

(2)閱讀兒歌,了解不同兒歌的特點。

(3)創作童謠,感受童謠的童趣。

教學反思:

1,所選的四種兒歌,即數字歌謠、連鎖歌謠、倒掛歌謠、問答歌謠,都有壹定的代表性,學生知道兒歌有哪些種類。

2.各種形式的閱讀,感受童謠的不同特點。這節課用了拍手讀、動作讀、重點讀、唱歌讀,感覺不同的童謠有不同的閱讀形式。

3.畫圈圈,尋找童謠中的“樂趣”。不動筆墨,不讀,設計壹個圈畫,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找出童謠中有趣的地方。比如數字民謠“12345”不僅有量詞,還有擬聲詞。這些文字的出現給童謠增添了畫面感,用手壹畫就能感受到童謠的趣味性。

4.譚雅的創作給了學生成長的空間。結合問答歌謠的語言形式,創作圓歌謠和尖歌謠。

問題:

1.童謠的趣味性在哪裏?好像還不夠深。僅僅是童謠的類型和朗讀的形式嗎?能不能深入挖掘壹下內容?比如在倒掛歌謠中,抓住這些類似“狗吃草,馬有角”的有趣句子,以動作朗讀或高低朗讀的形式加以誇張?這需要重新考慮。

?2020.6.30

  • 上一篇:好好看看!《壹聲壹念》作者:石久源
  • 下一篇:婚禮請柬上的古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